你可能沒來過山西,但一定聽過家喻戶曉的歌曲《人說山西好風光》。它是小說改編的電影《我們村里的年輕人》的插曲;但很多人未必知道,小說的創作源泉,連同歌曲的創作地,來自山西汾陽賈家莊。
作為首屆呂梁文學季的東道主,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里在做客新華訪談時表示,賈家莊憑借“男兒不怕千般苦,女兒能繡萬種花”的精神走在鄉村振興之路上,讓導演、作家等名人的“流量”成為鄉村發展的“能量”。
呂梁汾陽不缺乏名人,特別是賈家莊,好多文學名家在這里搞寫作。賈家莊曾是全國農業戰線的先進典型,吸引了好多山藥蛋派作家觀摩,馬烽、西戎等在此長期蹲點寫作;著名作家諶容以賈家莊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為背景,寫作長篇小說《萬年青》。這里是很多文人墨客曾經待過的地方。
首屆呂梁文學季由賈樟柯導演發起,他是土生土長的汾陽人。這幾年,他以國際的視野和家鄉的情懷,一直在為家鄉做事情,對寫作非常了解。三年前,他跟呂梁市、汾陽市相關領導商討,要回家鄉辦這么一個活動,拉動家鄉的經濟發展,推動呂梁文化建設。
賈家莊曾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子,4000畝土地就有2800多畝是鹽堿地。后來,勤勞智慧的賈家莊人開始改堿治水,將村里所有的鹽堿地都改成良田。上世紀60年代賈家莊被樹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幟,70年代村里發展多種經營受到嘉獎。
改革開放以后,賈家莊結合自己的實踐,創造性地提出了“三田到戶、五統一、一集中”的雙層經營聯產承包責任制方案,統分、結合地走集體化的道路。
村里的主要干部還獻出了個人企業,退出承包的土地,集中精力為集體辦企業,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從帶頭富轉向帶領富,走共同富裕的路。
賈家莊沒有豐富的資源,在各個時期都能與時俱進,發展到今天,靠得是文化引領,還有全村人的精神狀態,主要就是集體主義精神。
賈家莊一直在轉型,以前依托加工業,比如焦化廠、水泥廠。后來由于產能過剩等原因,賈家莊將轉型方向選定了文旅產業。
文化與生態,成為賈家莊村的亮麗名片。
1997年,賈家莊開始探索農業旅游,在原先廢棄的舊磚瓦場上,建起了占地15萬平方米的生態農業旅游園區。2015年,賈家莊開發了三晉民俗體驗地——賈街,有傳統的作坊街,文化創意街有賈樟柯的“山河故人家廚”,中間兩條街為風情小吃街。
在賈街的帶動下,各項旅游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蓬勃展開:以村史展覽館為基地的紅色文化游,以觀光、采摘、體驗為特色的農耕文化游,以傳統習俗演藝為內容的民俗文化游,以鄉村工業文化為主題的創意文化游。
賈樟柯藝術中心、種子影院、作家村的落成,更是提升了賈家莊村的文藝氣質。
下一步,賈家莊的創意園區將會正式對外招商,吸引更多文化名人、文創產品進駐,帶動賈家莊文旅產業再上新臺階。